科室介绍

      1964年,在中国骨科界元老孟继懋教授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小儿骨科专业组组建成立,成为我国最早的小儿骨科专业科室之一。由崔甲荣教授领导并开始了对14岁以下年龄儿童、青少年各种先天性畸形、创伤、骨病及肿瘤的诊治工作,并于八十年代中期正式成立小儿骨科。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已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科室。目前小儿骨科拥有两个病区共82张病床、全日专科门诊和专家门诊以及特需门诊、24小时全天开放的独立急诊室,形成了特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室。

      现科室行政主任为郭源,副主任为朱振华,技术职称均为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副教授。同时郭源、朱振华、张建立三位主任均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骨科学组委员,郭源为骨科学组副组长。小儿骨科现职称技术结构趋于合理,正副主任医师共13人,中级职称10人,住院医师9人(包括轮转医师)。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全部为研究生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历8人。高学历人才已经逐渐成为临床工作的主力,具备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60年代初,小儿骨科梁栋医生即在国内率先引进并开展了Zahradnicek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的工作。1965年,崔甲荣医师开始引进髋骨截骨术(Salter术式)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手术。此后,各种小儿畸形的矫形手术治疗相继开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后,科室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治疗逐渐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从小婴儿各种挽具的应用、闭合复位分期石膏有限制动,到不同年龄段的切开复位、髂骨截骨、股骨近端短缩旋转内翻截骨术综合手术治疗,使得对于先天性、发育性髋脱位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和肢体延长技术,为病残儿童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习的希望。

      进入21世纪,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知识的获取更加及时,客观上加速了新技术的引进,使得小儿骨科范畴内疾病的治疗水平大幅提高。例如:针对儿童各种及病变的关节镜下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儿童股骨头骺缺血性坏死的早期包容手术治疗作为新观念和技术在小儿骨科已得到广泛的共识。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在人才储备、临床能力、学术水平等诸多方面均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